你的心聲我們都聽見了!Project 365 新北前進中,用心傾聽在地,從最微小的地方改變城市
運行超過一年的「Project 365」,透過設計梳理深入在地與新北在地居民共感、共創城市解方,也將在今年的台灣設計展中展現群眾通力合作的城市治理力。
在「2023台灣設計展在新北:O起來」展覽籌備的前365天,「Project 365新北前進中On The Way」這個進行了長達一年的專案,便已經展開行動!這是一個城市文化實驗與社會設計導入政策的來回對話,透過不斷交錯、回應、進行的「ING進行式」行動,深入理解城市所需。
深入各角落、傾聽不同族群聲音
「Project 365」將透過展覽,向市民呈現這長達1年計畫的探查,以「發聲宅急便」為主題概念,將整體展出轉化成眾人熟悉的「宅急便」,深入在地、傾聽不同族群的聲音,彙整收集多元議題、生活故事、重要課題,讓這座城市有了新的蛻變契機,透過由上而下的「政策實驗室」,與由下而上的「文化實驗室」交互對話,激盪出新的視角。我們可以在展區中,看到政策執行的「政策實驗室」,思考梳理「高齡化」及「少子化」的議題,以及「文化實驗室」則是透過設計觀點,在「城鄉」與「族群」議題中提問及找尋解方。
Project 365以「發聲宅急便」為主題概念,更深入在地、傾聽不同族群的聲音,發掘城市議題與解方。 圖片提供/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圖片提供/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「Project 365計畫」由創客吧有限公司(Fabcraft Design Lab)策展,並由「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(SIDOLI RADIO)」執行,結合城市議題,廣納協力板橋亞東醫院、台灣受恩三重日照中心、瑞芳區鼻頭國小、坪林區坪林國中、板橋區華東里與中山里等在地夥伴一起通力合作。希望將這一年來所發掘的城市情境,以城市的設計高度導入新思維,透過政府團隊、設計團隊、地方民間三方的共同、共享、共感,彼此以不同的執行視角提出建議。
團隊也透過工作坊與在地夥伴交流、合作,希望涵納多方視角,更全面的了解城市議題。 圖片提供/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四大展間、多重議題
「發掘!討論!行動!共同形塑更好的解方原型」是本次展覽的核心精神,為了讓此理念可以傳達給每一位觀者,本展覽以「進行式」、「在地故事」以及「未來想像」為關鍵字發想整體設計,並設置了四個亮點的區域:「新北萬象」、「看見故事」、「工作坊現場」、「互動投票區」,每一區都足以令人駐足許久。
當觀者走進展場空間時,便能感受到「新北萬象」的在地聲音觀展體驗,認識地方故事及感受每一個片刻的觸動與提醒。策展團隊將四大展間定義為「發現」、「故事」、「改變」以及「前進」,在不同議題中分享個案故事,包含:「老幼共融」、「高齡友善」、「偏鄉資源」、「友善照護」。可以說,這是一個既可以看到地方深入故事、又能聽到在地聲音的獨特展覽。
老幼共融,創造城市彈性與韌性 在「老幼共融」議題及個案故事的展示上,策展團隊也挑選兩間國小及兩間國中作為實際的分析,包含:中園國小、鼻頭國小、新泰國中、坪林國中,針對各學校空間衍生的軟硬體問題,對應高齡與少子化社會的現況提出課題:要如何打造共享共好的空間、改善和提升環境設施、推動老幼學習與交流、鏈結校園與社區關係、流通可運用資訊網路;從這些議題與對應策略的思考,讓城市的韌性能夠更無限延展。
本次計畫也來到了位於三峽的中園國小。 圖片提供/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以新莊新泰國中為例,重點在思考單一空間如何服務老幼兩極端年齡層群體,卻能帶來共融、共享、共好的學習樂趣及空間使用上的舒適;在設計上提出了:課桌椅與收納、建立交流平台、故事交流傳遞、老幼空間共享等設計;目的是希望因應不同的學術單位、對應高齡化社會結構,有更多的彈性與城市韌性。
經過改造後的新泰國中教室。 圖片提供/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藉由收納空間再設計、建立交流平台等等考量到補校需涵蓋老幼不同需求的設計,讓教室成為更具使用彈性與舒適性的共享空間。 圖片提供/小島裡文化股份有限公司
「Project 365新北前進中,你的心聲我們都聽見了!」新北市提前開跑365天,從發現議題、理解、到思考設計解方的過程,成就城市治理價值可以延續使用的原型(Prototype),Project 365產生的原型珍貴處在於:淬鍊出各城市解決問題的重要解方,讓擁有相同難題的城市,能一起共享成果、共同面對。2023年台灣設計展在新北,用心傾聽在地,從最微小的地方開始改變,一起展現群眾通力合作的城市治理力。
圖片提供/新北市政府文化局
2023 台灣設計展在新北|A11 行動 〇 Project 365 新北前進中
展期日期:10 月 6 日 (五) 至 10 月 22 日 (日)
開放時間:平日09:30-20:00,假日09:30-21:00(展覽最後一日10/22至18:00)
展覽地點:鶯歌陶瓷博物館3F
更多資訊請至: 台灣設計展官網
撰文/孫維利